一些发现
“这是我们面粉加工的一条试验线……”在农产品加工所试车间,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面点产品,是谷物加工团队小麦加工与产品开发课题组成果的集中展现。
团队自2007年与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合作以来,凭借技术创新,让企业销售额实现从十多亿元增长至上百亿元的飞越。
而在创新技术中,关键的一项是变温保质挂面干燥工艺。“挂面酥条、短条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干燥环节对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等参数的控制比较粗放。”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谷物加工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挂面干燥过程温度场分布、水分扩散和水分状态变化规律,分段精准控制挂面干燥的温湿度等,让挂面水分均匀度提高22%以上,节能23%以上。
研究所谷物加工团队王锋研究员认为,传统挂面制作工艺对天气依赖程度较高,而对于具有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而言,挂面干燥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天气影响相对有限。“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我们只要事先设定好不同品种、规格挂面干燥最适宜的介质参数阈值,就能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调节。”
但他也承认,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阴雨天排潮风扇的使用数量和能耗增加,高温天气可能需要降温增湿等情况。不过,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布局生产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能耗、提高效益,没有相关实践,他心里也不确定。
当然,通常能联想到的气象与农产品加工环节可能产生的交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上。原材料的品质不仅影响产品质量,更关系到产后减损、保鲜贮藏。
以果品贮藏加工为例,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果品贮藏加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文辉和副研究员贾晓辉表示,这一环节极为关注果实生长期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如生长期降水量过多,肥料和杀菌剂又不能及时跟进,会大大增加贮藏期生理病害和真菌病害发生可能,导致烂损率提高。而套袋果摘袋后,极端高温会加大果实灼伤风险,不但商品价值降低,贮藏“寿命”也会显著缩短。
一点可能
“好原料是做好加工最基础的条件。”王凤忠说,而原料品质与产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关联紧密。为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必要确定不同区域适合种植的特色农产品类型,尤其是摸清地方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产品特殊品质的贡献率。
此外,目前还没有关于农产品原料品质的国家权威标准和评价,导致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现象普遍存在。王凤忠提倡综合考虑农产品原料“时”“空”两个维度——何时采收、贮运过程、保鲜长短等“时间”品质以及品种、产地环境、不同部位的不同价值等“空间”品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原材料气候品质条件与加工适宜性、营养价值之间的关联,对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增强产品溢价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保鲜、贮藏、运输有较高要求的鲜蔬果品,气象信息应有效指导果蔬从产地到销地的高质量供给。贾晓辉指出,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采前果园气象因子对果实品质和贮藏加工特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有必要开展实时监测,根据气象数据量身定制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精准预测果品贮藏期。对此,除了普及配有气象设施的果园数字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之外,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尤为重要。
事实上,各地气象部门与当地农作物种植大户、企业等在防灾减灾方面已经开展多重探索,包括直通式气象服务渠道开辟、专业服务产品研发等。
一直关注气象为农服务效益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认为,气象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从“参与”到“融入”还有一段路要走。“气象部门要主动观察、研究、思考,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有哪些元素与气象有关,气象能做些什么。”他表示,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更精细、更专业的服务产品,为育种制种提供方向,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收购标准和生产工艺完善建议,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和收贮指导,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